今日HR智盘:HR如何做好离职沟通?
弄清离职沟通的参与主体至关重要,表面上离职沟通是公司与员工双方的沟通,但参与到离职沟通的人却是多方的,经常最终结果的达成并非简单的双方意愿,而是多方博弈。
员工和公司(HR、公司负责人、部门领导、法务等)是平面的沟通“双方”,然而,公司背后又是立场、定位和目标并不完全相同的人。
离职沟通的平面模型
为此,员工、公司以及具体代表公司参与离职沟通的人,该三方作为离职沟通的基本主体。而此时,双方关系不再是简单的“跷跷板”关系,因为有代表公司参与沟通人的介入,彼此有了不断的融合和交错。
离职沟通因为具体沟通人介入模型发生的演变
如果再深入一层,我们还会发现,这个模型还会演变,因为员工表面看起来是“员工”,员工背后的家庭、朋友、在公司的“密友”也是介入沟通的一方。即使有代表公司出面的人在沟通,公司这个“虚拟”组织背后还会通过系列的要求、目标确定、授权体系、决策机制等影响着这场沟通。于是,沟通的模型还在发生着变化。
公司治理结构等介入后形成的沟通主体基本模型
在这个模型项下,具体介入沟通人(通常不止一个个体)的定位、立场、能力、授权、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能力等,会形成一个自我的内部闭环。公司作为一种组织,其目标、决策机制、授权机制等,也会是一个内部沟通的闭环。而员工背后还有家庭、好友、外部专家等各种支持系统。
梳理离职沟通中的模型与介入主体,实际上是想说明离职沟通中必须处理好几组关系,同时设立好沟通规则。
具体参与沟通的人,完成自我沟通的同时,应当注意沟通边界与沟通规则
具体参与沟通的人,可能是HR,可能是部门负责人,可能是外部专家,甚至可能是领导本人。不论是谁,均会面临来自公司、员工等各方面压力。
1.离职沟通作为一种典型的冲突沟通,任何介入的人,均需要自我心理建设,以及完成自我沟通,对自身心理障碍进行排除
很多年前一个人员安置项目,沟通还没有开始,一个HR就“哭”起来了,后来我才了解到,HR看着她辛辛苦苦一个一个招进来的人要离开,情绪就有一些崩溃。所以,自我的沟通是离职沟通中的关键一环。
2.由于具体参与的人并非代表自己介入沟通,为此,明确授权,确定沟通规则很关键
(1)尽职尽责,却不能让自己深陷其中
这一点请大家不要误解,所谓不要身陷其中是指不要“过分”感情沟通,不要“过分”追求目标达成,更不要“不择手段”,但这并不影响“尽职尽责”,因为要尽职尽责,所以,就需要内部确认好授权,对目标、沟通方案内容、补偿与否、补偿标准、沟通清单梳理等内容与公司进行确认,尤其需要外部支持时,应当与公司充分沟通。
(2)多头沟通会让自己“里外不是人”
介入沟通的人有一个授权必须“拿到”,即离职员工与公司其他人沟通,尤其是与公司领导沟通时,介入沟通的人必须知道,必要时要全程参与。当然,这一点对管理者的要求会非常高。
(3)清晰明确告知员工沟通规则也很重要
有时候具体参与人为了自我“减压”,会将沟通渠道转移,尤其沟通陷入僵局或者无法展开时,可能会和员工说“你不信去找领导”。这样的沟通渠道并非不可以,而是一定不能以免责和减压为前提。这种情况下的沟通渠道变化,往往意味着结果的不可控。
3.需要外部支援时,具体介入沟通的人应当随时举手
具体介入沟通的人自我定位非常重要,不应简单是单位的“代言人”,更应当是“客观标准的掌握者”。
离职沟通过程中,对于经济补偿金、年休假、公司规章制度等,实际会有相对“客观标准”,具体介入沟通的人应当做“客观标准的掌握者”,员工内心深处都渴望被公平对待,不希望自己“吃亏”。
但毕竟员工的诉求是多样的,员工的情况是复杂的,如果个体无法解决时,寻求外部支援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。
公司应当有运行有效的决策机制、纠错和容错机制以及解决问题的机制
分析公司每个实际介入离职沟通的“人”固然重要,但笔者更想从机制层面探究“沟通”理性的可能性。
1.公司沟通机制一定程度决定了沟通成本与沟通难度
沟通的背后是信任,沟通的背后还是文化。
由于沟通的背后是信任,具体沟通的人是否有“真”授权,员工自然有其判断标准,如果员工不相信这样的授权,那这样的沟通渠道基本不会起到太大作用。
由于沟通的背后是文化,沟通路径是否穷尽、不同沟通渠道结果是否一样等等,员工作为身处公司的内部人,自然有其敏锐的嗅觉。如果每次不同的沟通渠道都能获利,一定程度也说明了决策机制的失灵。
2.纠错和容错机制决定了沟通出现偏差时,是否会“不可控”
纠错通常是指公司决策、公司执行决策等方面出现的错误;容错往往是具体介入沟通的人,在沟通中可能犯的错误。如果公司没有“纠错”机制,往往容易让矛盾激化,而如果公司没有“容错”文化,会让具体介入沟通的人无所适从。
离职沟通中光明正大的“举报”和“投诉”机制,实际就是纠错机制的具体表现,如此,能让矛盾尽量消化。
3.解决问题的机制是离职沟通中最重要的机制
人的问题最复杂,而离职又是复杂问题中更复杂的问题,同时,很多问题又不以任何一方意志为转移,因为员工的“想法”不同,就有员工会用“余生”证明自己的想法,以及对方的错误。
解决问题机制不是意味着问题一定解决,而是清晰了解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。
员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是“本职”,然而,其决策可能并非理性或最优的
1.理解员工在离职沟通中的越级沟通
员工与公司在离职沟通中的关系会比较复杂,对员工可能与公司进行直接(越级)沟通,公司内部要达成一致意见进行答复或回应,避免因口径差异造成沟通成果的流失或丧失。
2.理解员工在离职沟通中可能的外部借力
外部借力方式有很多,要避免借力导致的不当后果,如舆论压力、违法违规事件等,是需要在沟通中与员工确认的。
3.理解员工在离职沟通中的反复、非理性与情绪
相比较员工失去工作,具体介入沟通人的任何同理心、理解、关怀都可以忽略不计,尽管我们会倾尽全力。为此,我们送去的只能是理解。
离职沟通也可以是“无限游戏”,尽管会是多方博弈,但当有法律规定的“客观标准”时,我们还是能回归理性。
Copyright C 2017-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浙江瓯商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浙ICP备19029497号-2
地址:杭州市拱墅区莫干山路268号远扬大厦1310室 EMAIL:715301919@qq.com